返回

善败者刘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后记 王道、霸道与三国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荆州,关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,也彻底断送了刘备集团一统天下的希望。

    这便是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所在,也是王道与霸道的利弊所在。

    刘备与曹操之争,并不是简单的争天下,更是王道与霸道之争。这也是诸葛亮、关羽等杰出人才,之所以矢志不渝地跟随初期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的原因所在,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跟着刘备,而是为了实现同样的理想——践行王道而一起打拼的伙伴、战友乃至兄弟。

    可叹的是,在这一轮王道与霸道的交锋中,占上风的仍是霸道。

    可悲的是,善政劝人向善,恶政驱人为恶,霸道占上风之后的结果,无非是以暴易暴、以奸诈战胜奸诈,于是曹丕代汉称帝之后不过几十年,便是司马氏篡魏的以牙还牙。

    王道式微、霸道盛行,带来的恶果是固有的价值体系崩溃、整个社会风气急转直下,贾后乱政、八王起兵,终使五胡铁蹄蹂躏中原故土,华夏神州沦为腥膻之地,史上首次衣冠南渡,中华文明不绝如缕。

    历史不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中,同时也存在于人心中。刘备之仁,在三国之后的一千多年间都是一个近似于常识的普遍认知。

    北宋时,苏轼在笔记小说《东坡志林》中写道:“涂巷中小儿薄劣,其家人所厌苦,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,至说三国事,闻刘玄德败,颦蹙有出涕者;闻曹操败,即喜唱快。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,百世不斩。”可见,尊刘贬曹的理念,在《三国演义》成书之前,就早已根植于人心之中,是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儒家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,符合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。

    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之所以能盛行于世,不是因为这部小说改变了人们的认知,而是它尊刘贬曹的主旨契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。凡事皆有利弊,《三国演义》虽然使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,但如鲁迅先生所说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,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”,造成了人们对三国许多人物的误解。

    尤其是近几十年来,大众读《三国志》等传统经史渐少;同时,原为小道末技的小说,地位又大幅提升。因此,大众心目中的三国人物形象,逐渐被来自《三国演义》的艺术形象所取代。再加上道德高于一切的传统观念已经崩塌,大众普遍急功近利,崇尚所谓的真性情与个性,刘备的艺术形象在这方面失分很多。于是,刘备这位传统公认的仁义之君、乱世雄主,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只会哭鼻子的伪君子、低能儿。可以说,大众对刘备的认知已经偏移得太多,与上千年来的共识相去甚远。

    过往的历史是永恒不变的,大是大非问题也不可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,只能是当代人们认知的不足而导致。这让我隐隐有了用自己的笔,为刘备正名的冲动。

    身在尘网,想必诸位也已发觉,在今天这个时代,成功学泛滥成灾,厚黑学大行其道,任你白如玉、清如水、心如赤子,浸泡在千年沉积的酱缸文化中,难保不会黑如墨、浊如泥、狠如蛇蝎。许多人为了追逐所谓的成功,底线可以一低再低,廉耻可以毫不顾忌。

    忆古思今,两相对比,我更意识到身处三国乱世的刘备,终其一生能坚持正道,践行儒家推崇的王道仁政,不屠城、不杀降,对兄弟义、对臣下礼、对百姓仁,是多么难能可贵!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,又是何其令人痛心!

    历史怎容任意涂抹,是非岂能随意颠倒?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,促使我几乎读遍所有关于刘备的第一手史料,耗费诸多心血,写出了《善败者刘备》这部作品,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上的真实刘备,若进而能从刘备身上悟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,则善莫大焉。

    虽有漫天雾霾,但若有清风吹来,总会有风朗气清的美好时刻。为了这一时刻的早日到来,我愿尽一份微薄之力。

    初稿写成后,我一边修改一边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连载,以期吸收读者的意见,让拙作更加完善。

    书稿初版付梓前,负责本书的编辑约请曾任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、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的童超先生拨冗作序。童老先生不顾已过古稀的高龄,一一审读了全部稿件,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指导性意见,并指出了一些细节性问题,尤其是校正了一些古今对照的地名,之后为这本书作序推荐。这不仅是一位学界前辈对后学青年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和殷勤勉励,更体现出童老先生严谨求真、开拓创新的治学风范,让我感佩莫名。

    所幸努力没有白费,书稿出版后,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,百度贴吧刘备吧的网友,更是将这本书视为刘备吧的“吧书”。随后,这本书的繁体版也由台湾麦田出版社推出。

    第二版问世前,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先生,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先生,著名历史作家、《南渡北归》作者岳南先生,不以拙作浅陋,欣然推荐,感激之情无以名状,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!

    这版经过了我的一番认真修订,但愿能够让读者诸君有所收获。你们的认可,方是一个作者最大的荣幸。

    剑眉

后记 王道、霸道与三国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